黎族,海南最古老的居民,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五指山、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等市县,其余散居在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总人口数为1463064人。
黎族传统住房一般分两种,一是船形屋,一是和金字屋。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相传,黎族的祖先沿海渡舟而来的,靠岸后便将小船翻过来,覆盖在地面上当住屋。后人为纪念祖先,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
船形屋柱子以木为主,桷子以屋脊为中心向两边弯到地面,盖上茅草或葵叶当两面墙,风墙用竹编成。屋内无隔房,客厅、厨房连在一块。家具多是木制,木板架上铺有竹片或藤条片。远远看去,仿佛是一只覆盖着茅草的独木舟。
黎族这种古老而原始的船形房屋建筑,有些游客在黎族居住区或是旅游景区见过,但是世界上最高的无梁无柱船形屋大殿,您见识过吗?
在海南省五指山水满乡的黎峒文化园内,矗立着高达33.33米的黎祖大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造形独特的船形建筑,根据黎族传统房屋建筑船底形屋构建而成。
黎祖大殿里面供奉着黎族人们的祖先神——大力神袍隆扣。是海南百万黎族人民祭拜祖先的圣地,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归皈之所。黎族人们的祖先神袍隆扣圣像高9.5米,端坐于正殿大堂之上,气势无非、威严壮观,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每年的“三月三”,是海南黎族人民祭先祖的传统节日,是黎族人民赞美生活、歌颂爱情、庆祝丰收、传播快乐、祈祷幸福的重大节日,也是一场黎族传统文化的盛会。
黎峒文化园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旅游景点;是一个集民族文化、热带雨林景观、养生休闲度假酒店、民俗文化体验、茶文化、原生态美食、民族特色商业街等为一体的旅游养生度假胜地;更是一个向世界展示黎族古老传统文化的窗口。
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烟雨朦胧,前来黎峒文化园的游客,一走近黎祖大殿,就不由得抬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大殿屋顶。正门口棕红色的香炉和大气而厚实的大殿正门,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氛,让人心里一瞬间充盈着神圣的力量。
手捧彩虹祈福带,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进入大殿进行拜祭,黎族的始祖袍隆扣(大力神)必将赐予人们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令我们的人生得到坦途和无限的希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