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鲁飞虎大夫与我们分享艾灸知识(第一讲)
艾的起源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海南“候鸟”健康之家和雨林愛康服务线上艾灸知识专家科普学习开始了,同时我们线下海南五指山理文路旗舰店也可以为大家提供健康促进服务了。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艾灸的知识,我们先从《认识艾灸》开始。
站在现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认识艾灸,知道艾灸在维护健康和治疗调理疾病道路上的重大作用!
说到艾灸,我想大家一般都认为艾灸就是一些养生店或者是街道上的店里用那个艾条去熏灸,不管是悬灸还是还是温灸器,一般这是给大家的一个最初步的印象。其实呢,艾灸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源远流长,那么今天就从先从艾灸的这个原始形式开始吧。
艾灸的原始形式呢,它是以麦粒灸的形式存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玲玲教授,他写过一本书叫《麦粒灸传心集》,在这本书里面,他是这样提到艾灸原始形式的。他说:麦粒灸它是中国古代先民正显智慧的伟大发明创造,而且呢,在这里面他提到火和艾是麦粒灸的两大要素。
这个艾灸什么时候产生呢?首先它是与火相伴的,只有火才有产生艾灸的这种可能性。
火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它将人类带进了文明的时代,人类能够主动利用火来防治疾病,这也是火对人类智慧产生启迪的作用,如果说这个火不可控,那么这个时候还是不能够产生。艾灸只有说这个火,我们人呢,能够把这个火用来控制,这个时候才能够产生艾灸。
这说到了艾灸的产生的地方,就是它的方位。艾,是从中国的北方,那么说到这个艾灸呢,必然离不开艾。
我们中国古代,对艾的认识其实就有了。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当时的诗经、文风和采歌啊,在这些一篇篇章里面,就有这样的一些话语,说逼才阁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先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里呢,就提到了艾,那么同时呢,也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成语,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是从这里来的。这也是这个成语的出处,这里面提到了必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那么同时在屈原的《离骚》这个篇章里面,他写道:护肤爱以莹耀兮,为幽兰不可佩。这里面就说到了,说每家每户呢,都在腰间挂着艾,艾,怎么样?嗯,佩戴着,但是那个幽深山幽谷里面的兰花呢,却是不可佩戴的,所以这里面也提到了一个艾。
还有呢,孟子的《离楼》里有这样的记载:说七年之病需求得三年之艾也,这句话意思是啥呢?也就是说七年以上的病,也就是成年老病。必须求得三年以上的艾来治病,来艾灸,这也是提到了对艾的一个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也说,陈年老爱,一般说要治,要治好病,一般是陈艾比较好,三年以上的艾就比较好。
那么在灸法里面呢,其实中国古代对灸法的认识和总结,它也是一路走过来的。在刚开始的时候,不止用这个艾来进行灸,也包括其他的。灸法中包括其他的材料古人也用过,比如松木、柏木、柳木、杨木这些古人都用过,但是都不适合。这个在皇帝蛤蟆镜里面也编灸火木法。这里边他就说过,说八木之火已久,人皆生血脉、肌肉、骨髓,也就是说其他的那个八目所产生的火,用来灸人体的身体,那么会损伤人体的血脉肌肉、骨髓,而艾灸呢,不会产生这样的。
所以呢,在艾灸需要必备的条件就是啥呢?第一个这个东西必须具有易燃性,第二个呢,燃烧的火力必须容易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对人体的刺激呢,比较适宜。所以经过了一个长期的筛选,最终选择了以艾草作为灸疗的主要的材料,古代的艾灸呢,也有多种称谓,比如说灼艾、艾灸、灸若。而古代艾灸呢,多是用艾绒在体表上直接灼烧及麦粒灸。
艾灸的产生,人类对于火与艾的特性掌握了,这个时候才最终产生了艾灸,在世界上只有自然火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产生麦粒灸的。比如说天打雷,然后把那某一块森林里面树着火了,只有自然火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产生灸法的,只有说是在人类掌握了这个火的火,怎么样能够取到火,这个时候才能产生艾灸。那么在古代取火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种呢,就是我们常说的钻木取火,也叫木髓,还有一种叫影髓取火,这在这里面就用到了我们的艾,艾绒、艾叶。
日光之火转化为生活中的现实之火,离不开艾的传递,也就是说艾和火是相连的,一个成语叫冰台去火。在晋朝的崔豹,他写的古今杂著里面说,影随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到现星,日则生火以艾著。以艾助之则得火。那么在晋朝的这个征华的博物志里面,他也写了消病为援,举一幸日,以艾与后成真,迎则得火。这里面都说到了啥呀,就说把不管是一铜镜呀,还是说是把以前那个冰削成一个凸透镜的形式,然后通过凸透镜,照到后面,把艾放到这个凸透镜的后面,就着火了。
所以这就是这样就着火了以后,然后这个艾呢,它是这个迎髓取火的一个中间的传递物啊,还有一个雅称叫冰台,这个在最早的中国词典尔雅里面,在解释艾的时候就有冰台之称。
谢谢朋友们的收听收看,谢谢您的关注!
雨林艾康祝福你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