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鲁飞虎大夫与我们分享艾灸知识(第
三讲)艾灸在中国的应用、兴盛与低谷
大家好!
今天我们海南“候鸟”健康之家和雨林艾康服务线上艾灸知识专家科普学习开始了,同时我们线下海南五指山理文路旗舰店也可以为大家提供健康促服务了。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艾灸的知识的第二讲, 艾灸在中国古代的应用。
从唐朝下来就是宋金元时期,这个时候灸法也是大行其道,非常好的。我们来看一看在宋代以灸法擅长的医家。他写的一本书叫《扁鹊新书》,他说灸能够疗大病,久疗大病,在这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出了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在这里,他提出的保命之法,把灼艾放到了第一位。所以,这个艾灸呢,它的功劳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在麦粒灸发展史上很重要的发明。在南宋初,南宋刚开始的时候,有叫文人起,他在《背脊灸法》里,介绍了22种急性疾病的灸法。王之忠在《针灸资生经》并非针灸资生经这本书,也有灸法的专著,对灸法的叙述,也是非常的丰富,比如说灸老法,司法,穴法,灸治法。救乘风等等,在这里面的救劳法就是说的治痨病,也就是现在说的肺结核。救治法就是痔疮,救乘风呢,说的是慢性结肠炎呀,还有一些。这个阑尾炎呀,是指的这些。在宋代,麦粒灸就更为盛行,在南时期本纪,它里面写有人自北方学的灸术,因之有效验,迅速推广,一时间都大为盛行,被称之为圣火。甚至照禁不止,也就是说有人从北方学到了这个艾,艾灸呢,然后就在首都里面非常盛行,甚至皇帝下诏都禁不住。我们再看一看在宋朝时候这个艾灸的盛行。有个成语叫灼艾分痛,它在二十四史里面,宋史里面就写的,说宋朝的这个太宗并集第,往事之亲为灼艾,太宗是指的宋太宗赵匡胤,帝是指的宋太祖赵匡胤啊,当时呢,就是说。赵匡胤病了,然后赵匡胤亲自前往就看他去了,而且亲自给他进行灼艾,哦,就是给他艾灸,因为艾灸有时候疼呀,赵匡胤呢在自己身上试试,然后就感觉。然后就是好比就是分担了一部分疼痛,所以有个成语叫灼艾分痛,这也说明了艾灸呢,在皇皇宫里面的大行其道的。我们再再看一看,在宋代的这个官员层次里面,他们也艾灸,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疗法。其中有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写过一个灼艾贴。灼艾贴,在灼艾贴里面,他就专门提到了这个艾灸啊,因为他的一个朋友呢,好长时间不见,然后呢,他儿子去看去了,然后就给带了这本书信。说是说称着艾不知体重如何,然后呢,有时间呢,让他过来试一试这个艾灸啊,我把这这段话和这个帖子发到群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兼发言,其中这个发呢,就是指的欧阳发,是欧阳修的儿子。就是说呢,艾灸呢,在皇宫里面以及士大夫阶层里面的流行,那么在普通老百姓里面呢,它也是非常流行的。当时南宋有个画家叫李唐,他画了一幅图,叫灸背图,也叫村医图。这幅画呢,被收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馆,所以说我们说在宋代,无论是帝王之士,还是官宦士卒,还是平民老百姓都流行这个。艾灸啊,说明这个艾灸确切和奇特的疗效是被广泛认可的。松金辽下来呢,到了明朝。在明朝后也出现了好多家,其中呢,在明代的收拾宝源以及万病回春里面。就有对灸后的一个护理,因为有的人,见灸呢,他晕。所以在这里面出现了晕灸的一词,以及他的处理啊,还有明代医家写的外科理疗学学籍,写的外科发挥的灸爱都有论述。明代高武的针灸巨婴医,都有论述。那么,从明代下来,就到了我们的清朝。在清朝的前期和中期,艾灸呢,也都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是什么时候落落沦落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皇上,他叫道宫皇帝,因为在唐代以来呢,在太医署就设针灸为专科啊,针灸一直被作为一个专科独立设置,到了清代道光皇帝呢,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1822年,颁布了一个金针诏,下令说,针灸一法,由此以来,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就非逢君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说永远停止,从此呢,灸法在太医院中被禁止使用,所以我们在这里面看,他并非说是因为疗效取消,而是因为脸面取消,为啥呢?因为不管是扎针还是艾灸呀,他要脱衣服。因为他要脱掉衣服,露出经络和穴位的部位,然后去针灸,进行扎针和艾灸,所以他就觉得这不是有脸面,这就不是这个皇上呀,以及这些不是有脸面的人所用。所以。把这个给取消了,他并不是因为疗效取消,而是因为脸面取消。所以,导致了这个艾灸呢,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线,1822年为什么会远离呢?然后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你看,道光皇帝1822年颁布了金针诏,那么,紧接着下来呢,他就是到清朝结束的时候,是1911年,这中间呢,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近百年不到百年的时间,这个上面都不流行了,下面也老百姓也不敢怎么光明正大的去用。那么到了后来就是1911年以后,民国开始,然后这个时候又是西方的医学开始进入中国了,所以呢,又有什么呀,废除中医这样的一个论调,汤药中药这些都已过时论,作为遏制中医的一个主要的手段。都被准备被废除呢,更别说已经淡漠了,沦落了近百年的这个针灸扎针和艾灸了。所以说,1822年到了现在,也1922年到了现在的2022年、2023年近仅仅就是近200年的时间,更是好多人不知道这个艾灸啦。那么也